贈衛八處士 杜甫
人生不相見,動如參與商;今夕復何夕?共此燈燭光.
少壯能幾時?鬢髮各已蒼.訪舊半為鬼,驚呼熱中腸.
焉知二十載,重上君子堂.昔別君未婚,兒女忽成行;
怡然敬父執,問我來何方.問答乃未已,驅兒羅酒漿.
夜雨剪春韭,新炊間黃梁。主稱會面難,一舉累十觴;
十觴亦不醉,感子故意長。明日隔山岳,世事兩茫茫。
每每輾轉得到朋友的消息,心裡總會浮現杜甫的贈衛八處士這首詩.早記不清楚到底是幾歲學到這首
詩,但相信那時心裡描繪的只有詩裡的情境及詩人的心境,經過了十二年的遷徙歲月,心裡呈現的是
自己成了詩裡的主角.
來到夏威夷以後,又讓我回到網路世界,英英美代子的我,有時會突發奇想,搜尋多年失聯的朋友,最
近在網路上遇到一位朋友,昔別君未婚,最近即將升格當爸爸了;一個國中死黨,當初常蹺課的她,現
在已是一所知名國立大學的副教授;還有兩位在學校任職的同學,現在都當上主任了;室友"大肚魚"
,沈默內斂的她,現在行政院任職,有時會受邀到大學演講,;還有在部落上到遇到一位舊識,現已是
律師,結婚又離婚了,現在是個單親老爸。。。。。。,在網路上得到這些消息,感覺近在咫尺,又遠
在天涯,想像她(他)們在出現在網頁上,是那麼近,只要你一個CLIK,你就發現他們了,但又感嘆為
什麼這些年過去了,彼此又這麼遙遠,雖然曾想留個話給他們,看著他們在我所陌生的路上進行著他們
的人生,再看看自己十幾年來的候鳥歲月,心境的轉變,想重拾往日友情,交待彼此的心路歷程,再次
交集,總覺得沈重,終還是收手了,也許是因為懶,也許是因為膽小,也許....,也怕曾經熟悉的
人,已變得陌生,更怕的是,不知他們是否還在乎,曾經的舊我?

在隨緣和惜緣之間,何時該執著,何時該放手,我常感到掙扎,對於友情,我是個超級念舊的人,學生
時代時,常會打電話給朋友,和他們聊聊近況,倒從來沒有意識朋友之間主動與被動的問題,直到有一
天老姊不經意說了一句:[為什麼家裡很少有電話找妳,都是妳打電話找人家?]那時好像被雷劈到一
樣,到現在還有些後遺症,原本從來沒去想的問題,突然被掀開,--也許朋友就是知道我會主動聯絡
他們,也許我沒有個人魅力;也許我對朋友的依賴,比朋友對我的依賴多;也許。。。;但無論怎麼想
都只是自己的答案,我始終沒有問過朋友這樣的問題,總覺得問這樣的問題太蠢,只要看到朋友對我的
笑容,我就自然忘了這個問題,只是在這些候鳥般的歲月,整個人被連根拔起,每到一個新的地方,就
得全部歸零,重新開始,當朋友的笑容不再出現眼前,當朋友的話語不再耳邊環繞,常又懷疑起自己存
在的價值。因此對於交新朋友我變得很被動,以前總是很羨慕有人可以很快和初次見面的人打成一片,
但久了,發現有些人熱情來得快,去得也快,才深深體會何謂"物以類聚",朋友之間,還是需要心靈
的相契,個性差異太大,還是很難長久相處。
在馬紹爾那兩年困頓的歲月,還好遇到了一位好朋友,她總是安慰我-[妳都不知道,妳比妳自己認為的
好太多了,真的!] 那一刻我感覺我是被愛的,為此,我要感謝某些會主動關切我的朋友,你們不
知道那對我意義重大。
隨著年齡的增長,角色的定位,接觸的人際圈也變得複雜,曾經有位長輩,好意的提醒我,應該幫孩子
慎選玩伴(因為她覺得某位孩子太平庸,對我的孩子來說不是好榜樣),我很感慨地對她說:[我們挑人
家,人家也挑我們啊!]
當人愈來愈世故,有些事變得太有目的性,老實說,我是超簡單的人,這樣的事太複雜,我當然瞭解她
的好意,昔日孟母三遷,也是為了讓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!而我只是純粹想找個可以接納我的孩子,把
他當朋友的伴而已,就只是純粹,我想我一輩子也沒辦法像孟母那樣成為一個偉大的母親!
這一路走來,不管被愛的,愛人的,獲得與愛傷的,都是生命真實的面貌,不管別人的態度和信念如
何,我們的態度和信念是我們自己的責任,畢竟世界是真實的,不是理想的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