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2007年元月,我們扺達馬紹爾,在大致都安頓妥當後,我們第一次離開本島,到一個離主島約20分鐘
航程的小島Enemonet,這個島是私人的產業,島主是馬紹爾最大的企業的老闆,同時也是我們的房東
.這次的航程沒有華麗的遊艇,是一艘小漁船,旅客可以向RRE預訂航班,一個人的來回船費加島上的
清潔費約25元.
在我們第一次到這個島時,那時島上除了看管小島的工人的工寮及幾隻雞,豬,貓,狗外,幾乎一無長
物.遠比我想像的還簡單,沒有碼頭,船就泊在沙灘邊,我們自己從船上跳下來的,沒有更衣室(只有
一間非常簡陋的厠所),沒有沖水設備,對於當地人的來說,這些設備並不是那麼必要,他們習慣著衣
到海裡戲水,起來後,就放任著由陽光及海風自然風乾,這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,望著有生以來看過最
美的海景,卻沒有地方好好更衣如厠,從海裡起來,必須忍受全身沾滿海水鹽味的黏膩,其實並沒有畫
面看來那麼浪漫,但眼前這片海景還是值得的.
那天我還認識了全世界最悠閒的一隻豬,我們在海灘上BBQ,這隻豬就在我們之中晃來晃去,努力覓
食,吃飽後走到水裡泡一下,然後又回到我們之間,我們沒有一個人有牠那樣的悠哉.



但或多或少的這個世界總是一直在變,馬紹爾也不例外,在一年後,我們再次來到Enemonet,它
已經是如下面圖片中的光景了,多了一個小碼頭,幾個草棚,洗手間仍在興建中,但對我們來說,我們
已經覺得那已經是很大的進展的,其實像我們這樣出遊,並不是每個馬國人負擔得起的,有些終其一身
待在他們出生的小島從來不曾離開過,我曾想過,這些外島的孩子如何就學呢?他們如何在這樣沒有水
電供給的小島,終其一生?但後來想想,那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,因為我們習慣了物質文明的生活,所
我們覺得他們很困頓,但如果他們一直就是與大自然共生共息,生活如此簡單,他們自己覺得如何呢?
隨著外來的物質與文化慢慢輸入這個小島國,我不知道他們自己覺得變得更幸福,或是更辛苦.其實馬
紹爾雖然貧窮,但因為物資全部仰賴進口,因此物價蠻高的,很多人工作一整天都買不起一包米.我想
這是我這個短暫停留的外來客很難體會的.經濟發展不能代表一個社會的幸福程度,我想每個世代都有
其不同的辛苦之處,不管在怎樣的條件下,保持住一顆感恩知足的心是最受益無窮.魯賓遜回到物質文
明世界後怎麼了呢?相信是有得有失!



我想到很久以前的蘭嶼,那時候也沒有現代化的問題,是日本人、台灣人去了之後才改變的。但是禍福相倚,是禍是福還要看每個人每一個世代的自我定義吧!
有過在馬紹爾那樣的生活經驗,人的價值觀會很不同吧?
這也是我這幾年來很大的感觸,尤其是對家鄉台灣,台灣人似乎太強調經濟發展,雖然那是很實際的問題,但看看這幾十年來,我們的物質愈來愈豐沛,但大家却是愈來愈悶,都只注重形而外的東西,可是很多本質與情感一直在失去.回到物質文明社會後,發現內心要很有力量,才能在這片洪流中站穩自己的腳步.